所以恕的现象学显然是对自己非善非福的掩盖,并协同伪、讳使忠之大本成为权谋,使诚仁之道成为权位特征:权位即德位。
当今世界文化长期由西方强势的自由主义所主导。在我们这个时代,儒学仍然是世界文化秩序变革的重要资源。
《论语》对孔子的记述,本身就是一个范例。在作为个体的人、公司、主权国家的日常交往行为中,有限游戏似乎是大多数人类活动的模式,竞争是其本质,体育运动、生意往来、教育、外交事务等都是如此。同时,他也是由冠者和童子组成的合唱团的一员,他们一起在沂水畔嬉戏,随后一路踏歌而归。我们可能需要对儒家的角色伦理和独具特色的生活之道好好思考一番,认识到儒家伦理关注的是承担众多角色、处于关系结构中的人,如孩子与父母、受益人和施益人等。孔子终其一生都在以最大努力承担好诸多角色:他是充满呵护之心的家庭成员,是严格的先生、导师,是一丝不苟、两袖清风的士大夫,是热心的邻居和村社一员,是批评型的政治顾问,是感恩祖先的子孙,是文化遗产的热忱继承者。
时移世易、人事代谢,儒学却能穿越历史烟云,与时俱进、生生不息。无限游戏的着眼点在于强化关系,而不是个体行动者的角逐。另者,有些性格内向,有自卑感的人,心理抗压性较弱,遇事比一般人会更容易产生羞耻感。
他不是艺术典型,而是史书所载的人物,生活在魏晋时代: 钟会撰《四本论》始毕,甚欲使嵇公一见,置怀中,既定,畏其难,怀不敢出,于户外遥掷,便回急走。同时,只要这种禁忌意识还存在,也就成为羞耻心仍未泯灭的证明。也许这就是自由主义道德信念面对的两难。问题可追溯到儒家经典对耻的重视,如"行己有耻","知耻近乎勇"。
性、言、名等观念的变化,表明传统羞耻意识正在消退。因此,本能上都有克服这种负面感受以取得心理平衡的需要。
10 初,康居贫,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以自赡给。"其羞不是害羞而是羞愧之羞,是愧地位不如人。与暴露比,窥视的欲望在人群中更普遍。有时阿Q似乎也有自尊心,例如捉虱子不如王胡多时,也觉得有失面子,而且一时激动之下不自量力而向王胡寻晦气,想以此克服自己的愧感。
这种类型探讨虽然是初步的,但它不仅有利于准确把握特定的羞耻现象,同时还有助于理解当事者人格与道德的关系,以及不同文化传统中羞耻观念的差别。例如,一般的害羞者可能只是忍耐着等待眼前情景的变换,或平时则尽量回避类似的场合,或者类似经验重复多次,使反应慢慢变得不敏感。6 参杜维明《论儒家的"体知"--德性之知的涵义》,《身体与体知》等文,见《杜维明文集》第五卷,武汉出版社,2002年。四、从羞耻心看君子人格 在中国社会,有些人被斥为"无耻"之徒。
匿名的名是名字的名,它是一个联结着特定的人的标签。冯友兰讲过一个故事: 有个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
否则,他就没有追求体面或名誉的需要,自然也不会有耻辱感。对明星而言,脸就是他/她的资本,而对于被通缉嫌犯来说,那肯定是他/她的不良资产。
自爱就是有自尊心,一个人如不自爱又何来他人爱己的需求呢?阿Q就是既不会爱人又不懂自爱的例子。如前表所示,克服的方式随情形的不同而变化,有些只是一般的心理调节,有些则导致行为反应。在相互匿名的情况下,许多禁忌都可能被打破,面对面羞于启齿的语言会无须厚着脸皮就可自由表露、渲泄。同是偷这种不正当或不体面的行为,小朋友偷玩具,饥者偷食,邻居偷财物,官员贪污公款,以及学者剽窃学术成果,耻辱感的区别应很大。以及作出极端的反应,永远与周围的人隔绝(包括自杀),或者把自己的困境归罪于他人而对之进行报复。依前面的分析,羞耻或耻辱的感受,相关者在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有时候宣布退隐或辞职并非是不得已接受惩罚,而是实在没法面对那种难堪的局面。他者也不是任意的人,在陌生人与在熟人面前出丑相比,其狼狈程度是很不一样的。
愧疚的反应有两种,一种是逃避,放弃原来的目标,另一种为重新振作刻苦努力,以期有令人刮目相看的效果。反之,要是不能满足社会的角色期待,甚至公开做背叛角色的行为,那就是不称职,甚至是不名誉或渎职。
透过羞耻心理的现象分析,可以呈现其中的深层意蕴。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可耻或者不名誉的另一种说法是不体面,无耻就是不要脸。"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进入 陈少明 的专栏 进入专题: 耻感 无耻 现象学 。正是这种技术把潜在的窥视欲望诱发出来,由此形成一个庞大的色情观看市场。
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帝既昵听信会,遂并害之。
通过耻辱四型的对比,阿Q的整个反应是十分反常的,这表明其人格存在严重偏差。五、探讨导致传统羞耻观念削弱的现代社会因素,特别关注现代自我观念的扩张与现代传播技术发展对其产生的影响。
另外,有耻辱感的人也不意味着他们不做不正当的事或不做坏事,而是他们知道在做不该做的事,因此要偷偷摸摸做,不会那么肆无忌惮。"(《孟子·公孙丑上》)四端是儒家道德人格的基本结构,庞朴对羞恶与恻隐的关系有过很有启发的论述: "义"被说成是"羞恶之心"的道德表现,它同"恻隐之心"的"仁"相对,并且是对后者的一个节制。
同时,尝试借克服羞耻感的常规模式,衡量道德人格问题。所以,后者的行为往往需要公开。羞或者说害羞,广泛出现在妇女、儿童,以及不习惯在公共场合抛头露面的人士中。我们的讨论不是要进行具体的道德判断,而是通过对羞耻现象的分析,刻划心理,人格,道德以及文化的复杂关系。
所谓"在场"不必是在物理意义上的场境,而是在舆论所及的范围内。对比的情形是,许多不名誉的行为都只能是暗地里或者是匿名做的,最典型就是网上聊天。
其中,耻即我们分析过的道德意义上的耻辱。观念与技术的变化、发展,导致传统羞耻观的变迁有它的必然。
而遮羞是所有的人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反应。"(《论语·八佾》)"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